網絡技術是從199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新技術,它把互聯網上分散的資源融為有機整體,實現資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機協作,使人們能夠透明地使用資源的整體能力并按需獲取信息。資源包括高性能計算機、存儲資源、數據資源、信息資源、知識資源、專家資源、大型數據庫、網絡、傳感器等。 當前的互聯網只限于信息共享,網絡則被認為是互聯網發展的第三階段。 寬帶接入網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這里我們主要介紹寬帶接入網的重要特征,包括介紹接入網發展現狀、我國寬帶接入網建設問題等方面,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入網(AN)是通信信息領域近年提出的概念。寬帶接入網是由業務節點接口(SNI)和相關用戶網絡接口(UNI)及為傳送電信業務所需承載能力的系統組成的,經Q接口進行配置和管理。因此,寬帶接入網可由三個接口界定,即網絡側經由SNI與業務節點相連,用戶側由UNI與用戶相連,管理方面則經Q接口與電信管理網(TMN)相連。寬帶接入網的引入給通信網帶來新的變革,使整個通信網絡結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寬帶接入網的重要特征可以歸納為如下幾點: (1)寬帶接入網對于所接入的業務提供承載能力,實現業務的透明傳送。 (2)寬帶接入網對用戶信令是透明的,除了一些用戶信令格式轉換外,信令和業務處理的功能依然在業務節點中。 (3)寬帶接入網的引入不應限制現有的各種接入類型和業務,接入網應通過有限的標準化的接口與業務節點相連。 (4)寬帶接入網有獨立于業務節點的網絡管理系統,該系統通過標準化的接口連接TMN,TMN實施對接入網的操作、維護和管理。
接入網發展現狀 傳統的用戶接入同采用的是鋼纜,80年代中后期因具有Z接口的光纖環路載波系統(SLC)以及遠端交換模RSU的實用化,使光纖傳輸設備引入到接入網領域,但這些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接入網設備。到90年代中期,先進的VS接口光接入系統問世,才進入寬帶接入網的正式發展階段。
VS接口可實現不同廠家接入網設備與交換機的互通,接入網具有較強的業務支持能力,除支持PSTN、 ISDN業務外,還支持 N X 64kb/S、 64kb/S以下各類速率、Internet、X.25、CATV等業務。到1998年8月初,全國建設規模已近270萬線,超過世界其它國家。此外電信部門還積極推進公眾多媒體通信接入系統,并正在試驗先進的ATM接入和VOD系統。廣電部門從80年代起大力發展小區CATV網,目前干線傳輸正逐漸采用光纖,在發達地區積極試驗 HFC系統和非對稱 Cable Modem,并正以CATV網為基礎進行地區聯網和全國聯網,試圖將專用CATV網改造成具有寬帶數據和話音接入的寬帶接入網。
我國寬帶接入網建設存在以下的問題: (l)由于設備供應商本能的保護性反應,VS.X接口的開放性缺乏法規保障;而且對不同廠商設備之間互通性、兼容性及完備性測試體系的研究滯后,缺乏較為科學的驗證手段。 (2)僅有VS.l、VS.2數字接口是不夠的,對寬帶接入的研究跟蹤和實用化進程必須加快,F階段接入業務還僅局限于窄帶ISDN范疇,而其他媒體網絡共享接入段的目標基本是分離實現的(如有線電視和其他寬帶數據接入等)。 (3)基于 SDH技術的光纖接入網至今還未能解決好同步問題(特別是當環上節點數大于16時),當1網絡邊緣采用PDH或xDSL同步型接口時其低頻慢漂移現象對數據業務的影響更加突出。 (4)網管問題。目前使用中的寬帶接入網網管維護均由接入設備廠家提供的監控管理系統來完成,VS接口及VS終端設備間數字段的維護、用戶環路測試、電源和環境的監控等工作。存在的問題是用戶環路的測試基本還不能接受112集中受理系統的控制(有個別公司開始這類對接試驗)。目前,對接入網實現112測試的方法有兩種:利用寬帶接入網自身測試板完成用戶線的測試和利用測試頭完成用戶線的測試。下一步,網管必須解決以下問題:接入網的上層應具有對不同的接入設備的管理能力(即統一網元層管理)。雖然噸微 和我國電總已制定了接入網集中維護管理系統與寬帶接入網設備之間的 Q3接口標準,但實施中尚有兩個問題需要考慮:一是Q3接口的實施尚需時日,同時具有Q3接口的集中維護管理系統的開發成熟也需一段時間,所以在目前的過渡階段,各廠家的寬帶接入網設備均由各自開發的管理系統統進行維護,還不能實現集中監控維護的要求;另一方面,Q3接口的開發需要較大的成本投入,對一些小容量的接入設備,其經濟性也待商榷。寬帶接入網的網管應具有管理寬帶接入網提供的各種業務的能力,如DDN、CATV等。各種疊加網數據接口所采用的永久或半永久性連接不利于對其工作進行監測,從網管角度說實際上是處于阻斷狀態。寬帶接入網與交換機(傳統PSTN設備)的網管應能互通,如配置管理應能在一點完成。TMN標準的制定中來自非技術的制約因素過多,致使管理網的一體過程將漫長而又復雜。 (5)一些設備供應商采用的“信令轉換架”方式加入,實際是新增局,違背“少局所、大容量”的網絡組織發展原則。
網絡的神奇作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用戶加入其中,正因如此,網絡的承受能力也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考驗―從硬件上、軟件上、所用標準上......,各項技術都需要適時應勢,對應發展,這正是網絡迅速走向進步的催化劑。
|